|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关注CSIA公众号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新力量新期待:新媒体如何提升大众的文化品质

  • 发布日期:2009-09-04 浏览次数417

  在巴菲特漫长而成功的投资生涯中,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是其最光辉的投资业绩——这份报纸的市值在30年间增加了128倍。然而最近,这位78岁的老人不得不承认,这份报纸的辉煌正在成为过去时。

  这个消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报纸面临的严峻挑战。传播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传播方式的变革一天也没有停下来过,只不过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我们见到的不是缓慢有序的进化,而是一种跳跃的变迁。网络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便与印刷媒体、广播、电视成为并列的四大媒体。尽管迄今为止,对于“新媒体”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但众多基于互联网、手机的新业务,越来越具有媒体的特征,并且具备了将四大传媒中最富影响力的内容用最新的形式进行整合的力量。 

  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生态包括了一万种以上的刊物、一千种以上的报纸、近千家电台、两千多家电视台、300多万个网站……3亿多活跃的中国网民,近5000万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过亿的报刊读者,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这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无限的生机。

  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网站为例,目前,它已发展成为由53种语言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络平台。访问者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上各类音频节目时长达到每天245小时。世界范围内链接“国际在线”各语种网站首页的网站数量已经达到近15000个。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萧伯纳曾有一句名言:“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你也只有一个苹果,我也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知识,我有一个知识,我们交换后,我们都有两个知识。”而在未来,通过新媒体进行的信息交换、知识交融、文化交流将以怎样的速度与密度进行?网络是交互的、参与的、平等的、分享的,它给予全世界各个民族一样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化与创造。到目前为止,我们许多新媒体的样式都与美国相似,美国有雅虎,我们有新浪;美国有谷歌,我们有百度;美国有FACEBOOK,我们有开心网……移植、模仿以及中国化也是创新的一部分,但创新的基础还是文化土壤。

  由于新媒体广泛地弥合和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信息制造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同时又深刻地融合了曾经与世界产生隔绝的产业与行业,并且调动了每一个个体的创造力,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将更加短兵相接。媒体之间的竞争有一个“二八原理”,即20%的媒体吸引了80%以上的社会注意力。中国向来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更善于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出属于本民族的创新之花。中国目前又拥有世界最多的网民和手机用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勇往直前?

  新媒体的形态远未成熟,它还只是一个孩子,在不断壮大后,它如何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知识积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在文化消费浪潮中,它如何提升大众的文化品质;在颠覆旧的传播规律的同时,它如何让传统获得重生?对此,我们抱有更多的期待。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广告标识产业互联网联盟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38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