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关注CSIA公众号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丝印调色原理

  • 发布日期:2013-01-29 浏览次数543
  彩色印刷品不同于单色印刷品的地方就在于颜色再现。原稿上的颜色,是利用光和色之间的关系,被再现在印张上的。
 
  一、颜色分类和特征
 
  色来源于光,光又伴随着色,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色光三原色和色光加色法
 
  让一束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狭缝照射到三棱镜上,透过三棱镜,再投射到白色的屏幕上,便显示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带,这条光带叫做光谱。如果三棱镜对白光的色散不充分,可以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各占光谱的1/3。假若做一系列的色光合成实验,发现选择"适当"的红、绿和蓝色光进行组合,可以模拟出自然界的各种颜色,故称红、绿和蓝色光为色光的三原色。为了统一色度方面的数据,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红、绿、蓝三原色光的波长分别为:700.2nm,546.1nm,534.8nm(1nm=1×10-7cm)。
 
  若将三原色光,每两种或三种相加,可以得到下面的色光。
 
  红(R)+绿(G)=黄(Y)
 
  红(R)+蓝(B)=品红(M)
 
  蓝(B)+绿(G)=青(C)
 
  红(R)+绿(G)+蓝(B)=白(W)
 
  以上各式表明,色光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新色光其亮度增加,故称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法。改变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色光的混合比例,可以得到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光。光是作用于人眼并引起明亮视觉的电磁辐射,具有能量,色光混合的数量愈多,光能量和值愈大,形成的色光愈明亮。
 
  如果把红、绿、蓝三原色光,分别和青、品红、黄三种色光等量相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即
 
  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
 
  蓝光+黄光=白光
 
  当两种色光相加,得到白光时,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因此,红光与青光互为补色光,绿光与品红光互为补色光,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光。
 
  (二)色料三原色和色料减色法
 
  若将黄、品红、青三种色料,每两种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又可以得到色光三原色的颜色,即
 
  黄+品红=红
 
  黄+青=绿
 
  品红+青=蓝
 
  品红+青+黄=黑(K)
 
  改变黄、品红、青三种色料的混合比例,因选择性地吸收和反射色光,便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颜色。然而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相混,匀不能获得黄、品红、青,故色料的三原色是黄、品红和青。
 
  从色光补色的关系可知,色料三原色呈现的色相是从白光中,减去某种单色光,得到的另一种色光的效果。从白光中分别减掉(吸收)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便得到了被减色光的补色光青、品红、黄故把黄称为减蓝、品红称为减绿、青称为减红,即黄、品红、青也可以叫做三减色。
 
  色料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颜色其明度降低,故称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法。
 
  色料减色法的呈色原理也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达。
 
  Y+M=W-B-G=R
 
  Y+C=W-B-R=G
 
  C+M=W-R-G=B
 
  Y+M+C=W-B-G-R=k(黑)
 
  黄、品红、青三种色料混合在一起,蓝光、绿光、品红光分别被黄、品红、青色料吸收故呈现出黑色。
 
  从彩图2中看到,黄色料和蓝色料相混合得到黑色,品红色料与绿色料相混合得到黑,色青色料与红色料相混合也得到黑色。凡是某种色料与另一种色料相混合呈现黑色时,这两种色料互为补色料。所以,黄色与蓝色互为色料补色、品红色与绿色互为色料补色,青色与红色与色料补色。色料补色混合后呈现黑色,色光补色混合后呈现白光,两者恰好相反,但是,光的三原色的补色色料的三原色,色料三原色的补色又是光的三原色,因此,光与色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被人们巧妙的应用在彩色原稿的颜色分解之中。
 
  (三)非彩色
 
  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两大类。非彩色就是黑、白以及从黑暗到最亮的各种灰色,它们可以排列成一个系列,称为黑、白系列,该系列中由黑到白的变化可以用一条灰色带表示,一端是纯黑,另一端是纯白。物质将可见光全部反射,反射率等于100%为纯白;物质将可见光全部吸收,反射率等于0%为纯黑。实际生活中没有纯白和纯黑的物质,氧镁的只能近似纯白,黑绒接近纯黑。
 
  黑白系列的非彩色只能反映物质的光反射率变化,在视觉上的感觉是明亮的变化。
 
  当印刷品的表面对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辐射的反射率都在80%~90%以上时,视觉上的感觉便是白色。若反射率均在4%以下则是黑色。白色、黑色和灰色物体对光谱各波长的反射没有选择性,称它们为中性特色。
 
 
关键词: 丝印调色原理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广告标识产业互联网联盟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38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