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体系中,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前,随着非典疫情的有效控制,社会经济活动逐步恢复,中国会展业正进入重整旗鼓、蓄势待发的阶段。在新一轮经济活动中,浙江会展业要寻求新经济增长点,需要借鉴同处长江三角洲先进会展城市的成功经验,把发展思路定位在挖掘城市优势资源来加快培育本省会展产业。通过调研,如定位准确,预测浙江会展业在新一轮经济活动中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
一、上海、江苏会展业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江苏两省市会展业得以快速发展,其基本经验是依托城市资源优势,在政策的积极扶持下,实现会展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
上海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是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圈的龙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曾经是太平洋沿岸一座经济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这里中西文化交融,现代与传统结合,使许多外资进入中国往往首选上海。伴随着浦东的开发,使上海的经济从1990年开始经历了13年的高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具现代化气息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大都市。加之上海已成为金融中心,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许多大型跨国公司都选择落户上海,甚至将亚太中心或公司总部移至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APEC会议的召开、“世博会”申办的成功及正在投入巨资大规模进行的配套设施建设,得益于上海市政府对城市的明确定位。为申博,上海市政府两次以市长为代表出席了129次和130次国际展览局大会。原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指出,上海举办世博,有利于国际展览局,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上海市政府在积极宣传申博的同时,以申办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指导思想,注重城市的现代化和生态化,打出“天蓝、水清、地绿、居佳”的口号,并在顺利实施之中。上海之所以一举成为全国会展大市和国际会展城市,除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辐射华东地区的大城市影响力等客体因素外,在主体上有政府政策支持及依托全国巨大市场份额和顶尖产业优势如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微电子等行业,使其导向支柱产业成为现实。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大商埠。江苏省会展业的发展起步于80年代初。
1986年南京市开始有了第一个展览会,当时只有一个改建的临时性展览馆;苏州市的展览业开始于90年代初,当时可使用的场馆只有苏州国际贸易中心展馆。随后徐州、连云港、常州、昆山等市也先后建成7个中小规模的展览馆和展览中心。2000年以后,随着江苏省三大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江苏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建成后,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举办了世界华商大会、国际中小企业年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等展览、会议、活动38个,展出面积约50万平方米,标准摊位2.7万个,特装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从软、硬件方面经受了国际性大型会展的考验,使南京的会展业达到了国内二流会展城市的水平。江苏省、南京市的会展业取得的成绩其主要来源于:一是政府重视。2002年,在南京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南京市政府首次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作为年度经济建设的十件大事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省委、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南京市投资30亿元在河西新区占地1300亩建设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充分体现了江苏省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对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高度重视。二是产业优势。江苏省工业实力雄厚,以省城南京为例已建成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机械仪表和生物医药等5大支柱产业为主导,拥有36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个大类产品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为南京发展大型会展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浙江优势比较
上海、江苏两省市会展产业的形成及其快速发展,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来自经济和政策的贡献。从经济地位看,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起着引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遥遥领先,稳居首位;江苏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北翼省域,依靠其支柱产业优势,成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驱动力。从政策条件看,两省市政府积极的扶持力度,对推动会展业跨越式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在政府逐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利用发育完备的市场条件和特色产业优势及会展活动主体走强的态势,浙江会展业在新一轮经济中如何缩小与上海的差距、与江苏比翼齐飞是否完全可能呢?浙江优势分析:
1.发育完备的市场体系
—会展经济的强大磁场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实现方式,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促进要素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