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我用一个词来概括2008年的中国和世界的特征,自然,也包括我曾经厕身的传媒界,“世事无常”最贴切不过。
08年初,我在为我曾经服务的媒体撰写的社论《新中国元素》里,对08年中国社会发展表达了乐观的期待。然而,期待毕竟不是现实,随之而来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这种乐观信念,不由慨叹造化之弄人,世事之无常。
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词语,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意料之外,是改变、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乐观进取者认为选择的机会增加了,变化将会提供各种可能性,诱惑勇敢者去尝试,并开创新的世界——奥巴马用“CHANGE”作为竞选的口号并赢得胜利,其实更是因为改变所蕴含的价值契合了向来达观的美国社会的追求——唯有超越陈规定数,一切皆有可能。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乐观主义者,甚至,在迭遭重创之后,乐观主义者也会陷于绝望境地。因此,在悲观主义者和保守型性格者看来,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背后同样蕴含着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个可能无法掌控的未来。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使墨守陈规拥有了政治正确,更是宗教和末世情绪产生的基础。
然而,无论世事如何无常,伤痛如何难以承受,生活总要继续,活着的人,总会期待未来有一个美好的年景。新年的回望,其实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1.大时代小进步
在许多人眼中,2008年中国传媒业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制度层面,与过去相比,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今年有些信息是政府主动公开的,比如新疆恐怖分子试图炸飞机、拉萨骚乱等,这与以前重大事件出口转内销的传播路径相比,似乎是不可思议的。除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虽然其价值还有待验证),外国记者在中国相对自由采访的政策,在奥运之后也已得到延续,虽然在具体执行时也可能会有障碍,但这不妨碍我们所看到的进步。
胡总强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强调重视都市类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虽然不脱传统政治术语的范畴,却也是新的提法。过去我们一味强调喉舌,谁都知道,喉舌只有一个,且喉舌只能被动地奉命行事,断无自己主张,而能力论至少从逻辑上说明媒体的能动性正在被认知,能力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东东才存在,此其一;过去我们把都市类报刊当作小报小刊,其背后的逻辑是政治上的歧视和偏见,虽然市场上的我们早已把都市类媒体当作主流,不过,毕竟在采访中,拥有巨大市场影响力的都市类报刊,在主流政治经济信息的获取上,还与那些所谓的党报党刊有距离,今天胡总的讲话,虽然未必见得有多少具体价值,至少,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个迟到的“平反”。——我以前服务的媒体记者在年底曾经跟我说,现在去采访,已经比以前方便了些,此其二;虽然互联网还无法获得记者证,但胡总强调新兴媒体的价值,也总会在具体操作层面得到一些应对的。虽然互联网的利害众所周知了,但鸵鸟还有的就是。
毫无疑问,在威权国家里,政治权威的肯定,最终会被逐渐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层面,从而对被肯定者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是,一个原本已经存在的事实,需要一个国家最具权势的人认可后方能被承认,这是这个国家的悲哀。所以,这个意义上说,也只是个小进步。
对于媒体和记者在地震、奥运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人们纷纷给与表扬,甚至不吝词汇。确实,与过去遇到重大事件相比,今年媒体在这些大事上的努力,也是人所周知的。这是一个进步。不过,我们并不应该忘却这原本就是媒体和记者的责任,做的好,只是本分,更何况,在我看来,很多地方并不好。
相对于这个时代,相对于媒体原本应该获得的进步,这只是小小的一步。
2.偏见与傲慢
拉萨事件之后,一些久负盛名的西方媒体在中国遭遇了信誉危机,一些网民甚至自发建立了一个anti-cnn网站,驳斥CNN的不实报道。而由此激发了激烈的讨论。有论者认为,cnn等固然在报道中国问题之际有偏差,但一个连cnn 都无法正常收视的人,又如何去批判人家?自然,能否收视cnn,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还无关民主与自由。倒是此次事件中,中西媒体以及媒体报道背后凸现出来的不同的民意,以及媒体不同的判断,值得我们重视。
其时我写了篇言论《偏见与傲慢》,强调“一个可以问责的自由是媒体报道自由得以存续的前提。无论是出于疏忽、无知、偏见抑或意识形态的敌意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