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关注CSIA公众号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户外广告商的行业内迁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3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次数:504

  被迫迁移

  行业转换:

  从户外广告或转做“中介”或升级为“新媒体”。

  主要动因:

  从今年4月以来,上海全面暂停户外广告的审批,包括商业广告设置的到期续批。车身广告、楼宇广告,以及部分新媒体没有受到此次“禁令”的冲击。传统户外广告受到清理的同时,新媒体等其他种类媒介资源从中受益。

  遭遇障碍:

  做“中介”做不长,广告客户度过这段过渡时期后,很快便会甩掉中间环节,直接与有户外媒体资源的公司进行合作。街道家具类、社区媒体类、火车站媒体和商业街LED等几类广告形式,初期投入大、进入门槛高,中小企业的转型存在不小的困难。

  解决方案:

  各城市行政管理者针对的种种动作,也为户外广告公司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方向,即与城市规划结合的较好的户外广告形式才会真正生存下来。

  “经济危机下,还能有哪个行业比户外广告火?”尹建方略带自嘲地说,别的行业缺订单,这个行业订单到手也做不了。

  尹建方是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几个月,他已经推掉了客户找上门的3笔订单,眼睁睁看着上百万元的生意从手边溜走。从今年4月以来,上海全面暂停户外广告的审批,包括商业广告设置的到期续批。

  也有例外。上海市广告协会户外广告专业委员会主任裘东明表示,如车身广告、楼宇广告,以及部分新媒体没有受到此次“禁令”的冲击。传统户外广告受到清理的同时,新媒体等其他种类媒介资源从中受益。

  “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的禁令加快了户外广告产业升级的步伐,广告资源正在向一些优质的户外媒介领域集中。”易观国际分析师周海泉如是说。

  转做“中介”

  “最近市场上多了很多我这样的‘二道贩子’。”尹建方说,很多失去了广告位的户外广告公司,只剩下在行业里混迹多年的人脉——广告客户、政府关系和行业人脉,拿着客户资源再到市场上叫卖以赚取差价。

  找上门的广告客户里,有一家是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对方跟尹建方已经合作了很多年,这次希望通过他在上海的市区高架路旁做三个月的品牌广告。但此时的尹建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几个“高架炮”的经营权。

  尹建方联系到一个做公交车车身广告的业内朋友,以刊例价拿到车身广告的发布权,转手卖给了上述消费品企业。以前类似的公交车车身广告都能在刊例价基础上拿到6、7折的价格,户外广告清理行动后,逃过清理的几类户外媒体资源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紧俏产品,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

  但这样的模式不会有很长的生存周期,广告客户度过这段过渡时期后,很快便会甩掉中间环节,直接与有户外媒体资源的公司进行合作。尹建方对这点看的很清楚,“活着就好,活着就有等待黎明的机会。”

  更多的公司可能已经等不到黎明了。裘东明说,上海有大小3000家户外广告公司,公司良莠不齐,而未来的户外广告市场将进入拼资本的时代。对于中小规模的公司而言,要么选择彻底转行,要么到嘉定等郊县,或者到国内的二、三线城市继续发展。

  但目前很多中小企业选择迁徙的方向——车身广告,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政策风险。目前很多广告公司在质疑政策“一刀切”的合法性时,又都提到为什么公交车的车身广告能够独善其身。周海泉表示,北京在进行完奥运前的前一轮户外广告清理后,最近也有消息称公交车车身广告也将被纳入清理范围内。

  升级“新媒体”

  “各城市行政管理者做出的种种动作,也为户外广告公司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方向,即与城市规划结合的较好的户外广告形式才会真正生存下来。”TOM户外传媒集团总裁陈晓彤对记者表示,户外广告未来不仅将被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也须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才能得到认可。

  如果说中小规模的户外广告公司还在被动地等待市场和政策的转机,那么行业内的一些大公司已经开始主动寻找出路了。

  李嘉诚旗下TOM户外传媒集团的业务结构中,擎天柱和大型广告看板原为主营业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传统户外广告的清理行动过后,其公交车、街道媒体、智能公交站牌等业务的比重正在悄然加大。据该公司介绍,其智能公交站牌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2013 广告标识产业互联网联盟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38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