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两个市场最被印刷人看好。一个是包装印刷市场,一个是高仿真印刷市场。高仿真印刷艺术品能赚钱、利润厚,这是市场给印刷人的最现实答案。其丰厚的利润让很多从未涉足艺术品市场的印刷企业开始“下水”,这也为一些印刷企业苦于找不到“蓝海”开出了“一剂良药”。
特殊技术抬高市场门槛
曾几何时,已故名家吴冠中和一家艺术机构合作推出“丝网版画”之举,让很多画家第一次惊讶地发现,高仿书画印刷品也能赚大钱。吴冠中所谓的“丝网版画”就是用高仿真印刷技术对其真迹进行1∶1有限地复制,然后由画家本人在这些限量品上签名,进行高价销售。随着老先生的去世,这些艺术印刷品的身价也节节攀高。去年,一张吴冠中名作的高仿,售价高达10多万元,远远超过普通画家的真迹。
然而在当年,由于技术所限,以往国内的文化艺术精品复制较难实现高仿真。由于有版权限制,以前有资质能力专业做高仿真印刷的企业并不多,只有雅昌集团、北京圣彩虹、上海美术印刷厂等高端企业可为。这些企业实力雄厚、设备先进,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独特的经营模式。因此,高仿真印刷市场这块蛋糕一般企业只能远观风景。
数字技术破解高仿真壁垒
但是,现在则不然。随着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设备的更趋先进,再加上数字技术和相关软件的研发应用,在还原性和色彩管理上、在各种承印物印制技术上突破了技术瓶颈。眼下,高仿真印刷技术不仅让一幅书画作品可以逼真地展现在宣纸等各种纸张上,而且彩色细节、墨色浓淡、运笔力度等都能还原得原汁原味,甚至在高仿真印刷艺术品中还可若隐若现地看到那种画轴卷起后留下的褶痕。更有利用丝网印刷技术,还原油画的凹凸感,在视觉和触感上都几可乱真。可以说,我国当代高仿真印刷技术达到了精湛程度,有些精品质量超过日本同行。
当技术、设备、版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得到比较完善地解决,让更多的高仿真印刷艺术品走进更广大的市场,就成为了可能,由此也为这一市场打开了活跃的“贸易区”。
于是接下来的情景,有人形容,仿佛一夜之间,画家和印刷商们都发现了一个赚取外快的新方式——印刷商们和画家谈版权,将他们的画制成限量的高仿印刷品,这些精度极高、难辨真伪的高仿品经画家签名后进行销售,一幅售价可达几千元到数万元。甚至有画家抱怨常常被一些艺术品印刷商包围,议题只有一个,就是想购买其画作的版权,进行有限高仿印刷。这种现象不禁让记者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影视圈,出品方、导演与作家密切接触、洽谈版权的场面随处可见,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
市场运作更应规范化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下偶有发生几千元的高仿当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真迹卖时,已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感到书画高仿印刷业暗含的“信任危机”。一位资深艺术市场人士表示,虽然在协议上都写明有限印刷的张数,但是如果画家去世,印刷商偷偷加印几张,当真迹卖,也很难有人发现。现在是技术先进了,相关法律却没有跟上。
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掌门人周项立曾经表示,印刷是服务业,说简单点就是将产品做到位、服务做到位。
做艺术品复制,在前期要注意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版权严格按照规范运作,产品生产过程严格控制质量,在后期也要采用画家签名、收藏证书、紫外线防伪等多种手段来保护产品。这就需要整个流程上都要做到位,让客户放心。他的这番阐述,清晰、明了地为致力于高仿真印刷的印刷企业的行为准则划定了“活动范围”。
印刷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的高仿真复制是印刷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开发、拓展高仿真印刷市场,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相关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印前印后服务体系,为客户的艺术创意和设计得到原汁原味完美体现提供上乘的解决方案,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让高仿真印刷市场在良性轨道中运行,这样才能让市场健康发展。
如果说,2009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印刷高仿真展馆作为一个窗口让观众打开了眼界。那么,到了2010年,在艺术品收藏热、家装饰品热、礼品热、展会热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曾经一直被高端小众享受的市场,也能降低“身价”走进大众视线。在其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印刷企业加入其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仿真印刷市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如此,这一市场的旧有格局或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