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关注CSIA公众号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中国主持人艺术寿命短 白岩松渴望冲破“透明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467
   在“2005年中国电视主持人论坛”上,央视新闻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到中国主持人发展瓶颈问题时,提出了一个“透明墙”概念。他认为,现在主持人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受到一种“形无实有”的压制,应该给主持人提供能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宽松环境。     白岩松的发言是针对中国电视主持 人的现状有感而发。正如中国资深电视专家、金话筒奖创办人白谦诚在主持人年会上指出的那样,中国主持人的艺术寿命普遍较短,在荧屏上待个三五个年头就消失了。     如何让主持人的艺术生命常青,成了电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从主持人的选拔、使用、管理和自身定位各个环节中去寻找原因。      选拔:年轻漂亮不应是唯一标准     欧美国家的著名主持人大多在四十岁以上。能够“越老越吃香”的原因,在于他们一般有十年以上的记者或编辑经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但中国主持人的选拔过程,往往很少考虑候选人的专业背景,走的是一条“明星路线”:要年轻漂亮,要多才多艺。这样的门槛实际上就把有经验、有阅历但已不再年轻的人拒之门外了。通过这样标准选拔出来的主持人,往往是外美有余,内秀不足;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包装成名,却难以真正树立起个人风格、建立自己的固定观众群,其艺术寿命短也就难以避免了。     使用:工作量大无暇充电     白岩松把主持人这个职业比喻成“长跑”。这就要求主持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但现在成名的主持人常常身兼制片、编导数职,大量的工作连休息都无法保证,即使有“充电”愿望也难以实现。最近央视《新闻会客厅》公开招募主持人,主要原因就是白岩松、沈冰一直处在“连轴转”状态。白岩松声称,自己只有进了录制现场,才有时间准备节目。这种让“长跑运动员”用“短跑”速度冲刺的用人机制,自然坚持不了多久。    管理:给主持人一个更大的舞台     白岩松透露,很多主持人获得“金话筒”后,都当了领导或退居幕后;然后像王志、方宏进和自己一拨后来者,被迅速置于这个“透明墙”里。现有机制下对成名主持人的使用,往往是给予一个行政职务,而不是提供一个让主持人不断发挥自己职业才能的平台。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俞虹教授对此作了一个形象比喻:“这好比一个婴儿不断长大,原来的衣服不合身了,就需要量体裁衣给他做一件更合适的衣服。”事实表明,只有为主持人提供一个能真正发挥其长处的舞台和空间,才能促使其不断发展。    定位:主持人不是明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叶昌前教授指出,除了机制的原因,主持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在,不少主持人沾染了“贵族气”,还没有感动观众、做出相应的成绩,就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明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知。须知,主持人首先是传媒工作者,心里应该第一装着节目,第二装着受众。叶教授还批评一些主持人成名前诚惶诚恐,一旦显山露水便居高临下地耍大牌,忽视了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这样的主持人所以“短寿”,其实是被荧屏前的观众抛弃了。 (记者洪伟成 实习生韩瞡)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广告标识产业互联网联盟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38467号-1